封面故事:达克效应(Dunning-Kruger effect)
写下这些时,是 QUT 开学第一周的周四。坦白说,不算理想。于是给自己做个复盘,避免重蹈覆辙。
先自助,再求助
中国和澳洲大学的一个显著差异,是「自由度」。你可以自行排课,校园活动也很多,但更重要的是:遇到问题,需要主动寻求帮助。
QUT 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源与支持,但在走进去之前,你得先弄清:
- 你的问题是什么;
- 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。
他们更期待你「带着问题来找他们」,而非他们来找你。这也是我写复盘的原因之一。
认清位置
校园活动很多,也很有价值,但并非对所有人都同样有价值。
我常常因为别人邀请就去参加,没提前了解细节;等发现不太适合自己,时间已经浪费了。
比如有个编程活动是给零基础同学的,我也去了;看着讲变量/条件/循环的入门内容——这些我早就会了。
我以为自己可以随意调整计划,这恰恰说明我没认清自己的位置。任何时候都该清楚:现在该做什么、下一步该做什么。
当然,仍然谢谢大家的邀请。
英语
英语问题比我想象的大,尤其是听力。 最近也理解了,为什么从未出国的同学会觉得留学很难: 不少同学有留学背景/英语环境/在英语国家成长的经历,他们几乎无压力地听懂导师在说什么。
好在我有 IT 背景,当前课程内容对我来说不算陌生,还能跟着课件学。但显然不能一直这样。
我的问题:
- 听不懂时,下意识回「OK」或别的空话,而不是请对方再说一遍;
- 对印度口音很难识别;
- 总想「逐词翻译」而非在语境中理解;
- 英语学习中中文占比太高。
应对办法:
- 直接追问没听懂的部分;
- 多结交印度朋友,多聊;
- 多看英语 YouTuber,配字幕把内容吃透;
- 尽量用英语解释英语术语,降低生活中的中文比例。
也许更重要的是:多给自己一些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