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2023 Week5A 复盘:第一次犯的错都该被温柔以待

2023 Week5A 复盘:第一次犯的错都该被温柔以待

把想法落到行动上,别困在理想里。

封面故事:Confidence & Competence 曲线图,出自 Code Network 讲座(讲者 Peter Laurie)

两个故事开始

今天从两个故事说起:一个是国内的热帖,另一个来自 Code Network 的讲座。都对我这周的复盘很有启发。

学习博主的「漂亮笔记」

小红书上晒学习笔记很火。我不去揣测动机,只看一个典型案例:

勾股定理笔记

如果你学过勾股定理就知道,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,而这页笔记大部分是无效信息。

如果是我,会这样记:

用一句话描述:直角三角形中,直角边为 a、b,斜边为 c;则 a^2 + b^2 = c^2。再画个示意图标注 a/b/c。

最后,这位博主考试挂了,还挺失落,但她觉得自己很努力。

我也会记课内笔记。看到这事后我反思:我是不是也在做「看起来很努力」的事?

信心与能力

在 Code Network 的讲座上,讲者画了这样一张图:

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

最让我警醒的是:同一条水平线可能对应三处交点——不同能力水平的人,表现出同样的自信。

而我过去常凭「对方的自信」来判断「对方的能力」。比如考后问同学感受,别人说很简单,而我觉得不简单,我就以为自己更差。就像吵架音量不代表谁有理一样,用自信来推断能力是很荒谬的,但我却一直用它来打击自己。

Week5A 概况

总体表现不如预期,但也在情理之中。

我常在开头设一个「理论上可达」的目标,随后一段时间很努力地追赶。中途若有插曲打乱节奏,进度开始落后,我就试图「另辟蹊径」追回来,结果进一步扰乱作息,最后生活节奏与进度一起失控。这次也类似,只是我逐渐习惯面对这种「理想与现实」的落差。

想到这是我第一次留学,许多第一次犯的错,即便可笑,也值得被宽容对待。

压力管理

我承认自己不擅长管理压力:既不会处理已有的压力,也常凭空制造无谓的压力。尤其当进度落后时更焦虑,甚至牺牲锻炼与睡眠去弥补,那往往既不现实也没意义。

「GPA 很重要」与「我必须拿 HD」是两码事。周围同学都能感受到我的紧绷,他们也说:去掉压力,你会表现得更好。所以下调预期,才能更享受过程,不要只盯结果。留学本该成为美好记忆,别亲手把它毁了。

基础越基本,越要守住

追赶进度时,我经常忽视基本规则。比如熬夜写作业,明知很累效率很低还硬撑,第二天又要花一个上午回血,得不偿失。睡眠很重要!

起初我规律锻炼,但临近作业时就乱了。相比之下,我似乎需要更多时间做作业,可能与英语有关,但暂且不展开。把学习放首位后,我取消了许多对身心有益的活动:运动、做饭等。更糟的是因此自乱阵脚,又拿它当借口干不该干的事,例如狂吃垃圾食品。

放松与睡眠、效率与作息,这些「基础项」越要守住。

减少无效工作

把学习放第一了,那做得怎么样?成绩还没出,就凭感受说:不理想。各门作业都卡着 ddl 交,问题出在哪?

我做了太多「无效投入」。一直在想:我的笔记是否真的有用?答案是:有用,但不值这么多时间。我追求「面面俱到」,结果被「完美」绑架。没有「最好的」笔记,只有「适合我的」笔记。比如为了效率,应该牺牲一些「通用性」,聚焦我不熟的要点。

更离谱的是:我一边认为 GPA 重要,一边把时间花在笔记这种「间接项」上,而对「直接影响 GPA 的评分标准」却关注不够。这就很荒唐。

学习方案要因课而异、因人而异、因资源而异。别想一口吃成胖子,抓住关键。

沟通太少

这五周英语是有进步的,我也能更久地交流,口音识别也好一些了。

QUT 鼓励我们多建立连接,这对我也很有利。交流本身就是放松,还能练英语;更重要的是能结识行业内的朋友,对求职有帮助。方法很多,多想想框外的可能。比如加入志愿组织,既增加经历也能结识同伴。

周期复盘与反馈

像现代软件开发一样,把学期拆成更小的时间块,有助于优化计划。写周报可能是个不错的方式。

总结

想法要落到行动上,才有意义:

  1. 晚上别吃太晚,影响睡眠质量;
  2. 不熬夜,按点睡(比如 11 点);
  3. 下调预期,不再给自己定具体 GPA 目标;
  4. 笔记聚焦「不懂的点」,少即是多;
  5. 多交朋友,多参与活动;
  6. 每周复盘,及时调整。

希望 Week5B 更好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Hosted by Cloudflare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